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农村
山东莒南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40.67亿元
2023-12-25 10:36:04 | 作者: 吕兵兵 蒋欣然 | 来源: 农民日报

  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境内河湖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如今,当这些元素融入到和美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从传统乡村到打卡胜地,今年以来的莒南乡村,八方来客不断,青山绿水‘淌银’,农民的荷包里装满了文旅兴旺带来的红利。”莒南县委书记黄慧林说,“近年来,莒南以‘生态’为底色,以‘资源’为支点,以‘特优’为品牌,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和美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共建共享,让广大农民既赏‘好风景’,更享‘好钱景’。”

  今年前三季度,莒南共接待游客50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67亿元,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35.52%。

  坚持差异化,把脉旅游融合新方向

  “原先,游客来到咱天马岛,主要是登山游湖,欣赏自然风光。今年不一样了,莒南投资10亿元实施天马岛旅游提升改造项目,修建了20公里的环湖路,配套建设了蔚蓝骑迹露营地、卡丁车游乐场、跑马场以及环湖路花海景观等特色景点,还与周边村庄建设、休闲采摘等融为一体,旅游内涵丰富了,体验感更强了。”莒南县文旅局局长李文玉说。

  据了解,莒南坚持“景点游、设施游、乡村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的“天马岛旅游区”项目,首年运营即可为周边10个村人均每月增加约3000元收入,集体经济进账20多万元。

  同天马岛旅游区主打“自然风光+休闲体验”不同,大店镇的“网红打卡地”——庄氏庄园,主打的却是“文化研学牌”。这座始建于明代初期,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建筑群,占地4.6万平方米。1941年到1945年间,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1991年,庄氏庄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庄园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莒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华看来,若论财政投入,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莒南,相较其他县区难有优势可言,因此,莒南立足“好山好水好乡村”的实际,坚持差异化原则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已有的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设旅游景观、推动串点成线。

  “按照‘靠山靠水靠村庄‘的原则,建设提升乡村旅游道路,并以旅游线路为牵引,串联16个镇街、7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56个文旅节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四大片区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从‘点上开花’向‘全域铺开’转变。”张华说。

  立足多元化,培育乡村旅游新动能

  国庆前夕,四角岭村的“美丽中国梦、稻香四角岭”稻田画一炮走红,庄稼地里可以“卖风景”。

  其实,在“稻田画”之前,四角岭村已经小有名气。“我们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大店镇四角岭村党支部书记耿洪强说起来如数家珍,“2016年,由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稻试种项目就落户于此。2019年,村里种植的超级稻平均亩产达1147.1公斤,打破了中高纬度世界纪录。今年6月份,‘超优1000’超级杂交稻又在村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如今,探索“稻田画”助力乡村游的发展方式,已成了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游客登上观景台,俯视200余亩的稻田,水田为卷,秧苗为笔,丰收的粮囤、成熟的稻穗、规划整齐的村庄,一幅美丽乡村丰收图映入眼帘。

  四角岭村就地取材“卖风景”,岭泉镇马棚官庄村则采取“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方式,打出“融合牌”。

  “与以往谈起旅游卖门票不同,我们村是创造多个体验场景,以旅游创造品牌,品牌带动产品,产品成就产业。”马棚官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春龙说,“像村里规划修建的小吃街,利用前期一产的稻米、大豆、花生等特色作物,体验式加工成品,打造泉谷大米、豆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阴东介绍,在乡村振兴大潮下,传统乡村开始成为一处极佳的营销体验场所。莒南本土农产品类目多、品质好,通过与餐饮美食、旅游商品、休闲农业等嫁接融合,催生多元化业态,培育融合新动能,是近年来莒南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主要突破口。

  突出特色化,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莒南县薛家窑泥陶博物馆,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式精美的陶艺产品,还可亲手重温千年前的制陶工序,挖、晒、泡、晒、烧,一套程序下来,就是一趟“从泥土到工艺品”的神奇之旅。

  刘洪杰的父亲是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德军。如今子承父业的他,讲起泥陶的故事也是滔滔不绝:“强度高、不透水是薛家窑黏土陶艺的独特之处,即使将泥团放到清水中,三四天也不会见水变浑。因此,用它烧制出来的泥陶质地坚硬,可轻轻松松承载千斤的重量,扣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

  “现在,我们采用‘公司+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培养出一批资深的陶匠手艺人,带动发展陶艺文化体验游,能解决周边村民近百人就业。”刘洪杰说。

  在莒南,和薛家窑泥陶非遗就业工坊一样,高榆木梳、宣纸烙画等191个非遗项目、23个非遗工坊,如毛细血管般连接起莒南文化根脉,成为当地乡村吸引游客、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各类工坊周边的甘薯、板栗、茶叶、桑葚干、山楂等数十种特色农产品,也有了更多登场亮相的舞台,共同描绘乡村丰收盛景。

编辑:小宇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