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行业资讯
照耀方向的明灯:读刘海潮长篇历史小说《张伯行》有感
2022-12-28 08:58:50 | 作者: | 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照耀方向的明灯:读刘海潮长篇历史小说《张伯行》有感

  编者按:《张伯行》这一长篇历史小说在突出传主风采与作为中,也虚构一些细节,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而书中关于张鹏翮、曹寅、牟钦元、噶礼、于准等人的刻画也都生动立体,栩栩如生。

  □拜波

  漫漫长路,花开又落。时光像河,卷起多少峥嵘如浪花闪烁,转眼似落花没入历史长河。

  光阴遮饰不住名君忠臣为国兴社稷、为民谋福祉留下的熠熠光辉。他们的丰功伟绩风记得、雨记得、百姓记得,化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身影如历史天空中璀璨的明星闪烁。张伯行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著名作家、诗人刘海潮先生呕心沥血8年的力作长篇历史小说——《张伯行》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可喜可贺。该书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全书用210万字,以张伯行一生轨迹为脉络,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清廉刚直为主线,以与贪腐势力斗争为矛盾冲突,通过“黄河故事”“治河能臣”“康熙拔擢”“却赠檄文”“科考大案”“第一清官”6卷,向读者讲述了张伯行清正、光辉的一生。

  张伯行,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兰考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自古人杰地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三次到兰考考察。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镜子,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将张伯行的《却赠檄文》比作镜子,康熙皇帝将张伯行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刘海潮先生不但与张伯行同乡,还有亲缘关系。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关于张伯行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兴学著书的故事。他听着张伯行的故事长大,张伯行高尚的精神品质似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视其为榜样。

  刘海潮先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在《中岳》杂志发表处女作后,一直笔耕不辍,已发表作品百万字。为写好张伯行,刘海潮先生利用休息时间,通过大量查阅史料,阅读张伯行著作、奏章,请教专家学者,走访张伯行后人、乡人,了解清代历史风貌、张伯行为官地风土人情,构列提纲,伏案一写就是8年。

  刘海潮先生着重通过对张伯行治理黄河;山东济宁道任上,体恤百姓,赈济灾民;江苏按察使任上,与腐败风气斗争,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拒绝向上司送礼;福建巡抚任上,兴学重教,建鳌峰书院培养人才,端正民风,捣毁瘟神像、令尼姑还俗,除海盗;江苏巡抚任上,审理江南科考案期间不畏强权,坚决与贪官奸佞总督噶礼斗争;著书立说,弘扬理学等一系列描写,将一位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刚正不阿、兴学著书、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古代清官廉吏典范的形象生动鲜活在纸端,令读者过目难忘。

  书中张伯行到江苏按察使,当他听说按官场惯例,新任的官员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送四千两银子的礼时,愤然说道,我从来不取官民一分钱,哪里能够办得了这样一种事情?刚正不阿、一代廉使的形象瞬间高大。现实中张伯行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20多年,心中装着国家、百姓,以清廉爱民闻名天下。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引用张伯行《却赠檄文》中“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告诫县委书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刘海潮先生将张伯行忠君爱民、清廉刚直的一生用210万字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伯行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面镜子、一盏明灯,让我们自省的同时,为我们指引方向。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